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七月的土鄉大地,天藍地青,水綠村美。漫步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鄉間小徑,寬敞潔凈的馬路與整齊的屋舍在蒼翠山野間鋪展如畫,當地人形象地稱這里為“靈秀五峰”,這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時代圖景。
在這片靈秀土地上,當鐵匠鋪里飛濺的灼熱火星與木工坊中流轉的溫潤木紋相遇,一場關乎傳承與蝶變的奇跡正徐徐展開。五峰鎮黨委政府以黨建為引領,深挖鄉土資源,以“鐵藝之光,木軒之美”為核心,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奏響產業興旺、村美民富的壯麗交響。
記憶深處,鐵匠鋪叮當的錘音曾是鄉村的脈搏。當歲月流轉、鐵藝沉寂之際,五峰匠人卻重拾祖輩薪火,讓鐵藝之光穿透塵封。在鄉村黨組織引領下,鐵藝合作社應運而生,將散落鄉間的鐵匠聚攏。老匠人化身導師,從選材、加熱、鍛造到打磨,將心血與堅守注入年輕學徒的每一次錘煉。
現代設計理念如清泉注入古老河道,傳統鐵藝煥發新生。昔日粗樸的農具蛻變為兼具實用與藝術氣質的家飾;鐵藝配件融入簡約風格,悄然點綴庭院景觀與文創產品。
7月16日,走進互助鵬峰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噴漆、切割、電焊奏響繁忙樂章。負責人李長鵬介紹:“過去專做鐵大門,如今拓展至鋼結構、護欄、烤爐等精制品,擁有9個工種。”這些作坊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點燃鄉村產業的希望。

如今,全鎮鐵藝加工產業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工人月收入近9000元。29家實力強勁的鐵藝實體店年產鐵制品21954平方米,帶動就近靈活就業300余人——村民在叮當錘聲中,真切感受到“錢袋子”日益豐盈。
與鏗鏘鐵藝交相輝映的,是木匠手中流動的匠心。在木工坊里,刨花如雪紛揚,墨線清脆彈響,尋常木料被賦予靈性,化作精美家具、雅致擺件、威儀大門。五峰鎮深挖本地豐饒的木材資源,以木藝為犁鏵深耕特色產業沃土。
后頭溝新村入口處,一座木雕牌坊巍然聳立,“后頭溝村扶貧車間”幾個大字遒勁有力,無聲訴說著奮斗歷程。2019年,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爭取資金600萬元,打造鄉村振興產業園。致富帶頭人薛興敖,這位與木紋對話三十余載的老匠人,被鄉情召喚而歸。他放下獨自經營的生意,承辦木軒加工廠,帶動村中老木匠共同致富。看著專注切槽的工人,薛興敖不由感慨:“工種不同,工資各異,每人月均5000多元。”木軒加工廠以“村委+企業”模式運行,年增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
木軒之美不僅裝點生活,更為產業注入澎湃動能。伴隨機器轟鳴,木屑飛舞,木軒加工廠二期項目于2021年建成。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順勢延鏈,引進生物顆粒廠,將木屑、廢料、秸稈轉化為清潔燃料,年增集體收入10萬元,再添十余個就業崗位——木藝的邊角余料,竟也燃起鄉村經濟新火種。
鐵木產業雙星閃耀,為五峰注入全新活力。當地趁勢而上,推動“手工藝+文旅”深度融合,傳統技藝在游人的目光中綻放異彩。漫步鄉野,鐵藝路燈與木藝長廊點綴著田園詩行;主題民宿內,鐵藝燈飾與木制家具讓游客在休憩中觸摸匠心溫度。組織黨員干部觀摩學習、開展技藝比拼、邀請游客體驗制作,鐵花木香間游人如織。產業繁榮吸引青年返鄉,店鋪林立激活了曾經寂靜的村莊。手工藝產業不僅留住了詩意鄉愁,更催生了鄉村發展的澎湃內驅力。
鄉土從來不是凝固的標本。和著振興號角,循著奮進足跡,五峰鎮做實特色產業“大文章”,通過項目扶持、金融支持、擔保貸款、530財政貼息等多元舉措,緊盯“黨建強、產業興、群眾富”目標,扶持個體企業、合作社與種養大戶擴大規模經營,結合撂荒地整治成果,立足各村稟賦,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精心編織“一村一品”產業網絡,切實拓寬群眾增收致富大道。
從打鐵聲到刨木花,從古老技藝到蓬勃產業,“鐵藝之光,木軒之美”已成為五峰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在古老技藝與現代產業的交響中,這片土地正以獨特的手工藝文化為墨,大力繪就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壯麗畫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