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晨曦微露,互助土族自治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生機盎然。恒溫室內,脫毒馬鈴薯苗舒展著嫩綠的枝葉;田間地頭,飽滿的油菜籽積蓄著成熟的力量;沙蔥雞在林間自在啄食;智慧農業綜合監管平臺上,園區概況、農技服務、市場信息等內容隨著實際建設情況不斷更新……整個產業園仿佛一幅鮮活的農耕畫卷,將高原特色農牧產品的生機與活力盡顯無遺。
這座集科研、生產、文旅于一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高原大地上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

產業突圍 “小種子”背后有“大科技”
在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脫毒馬鈴薯組培中心,一項項莖尖剝離技術正在改寫傳統農業的基因密碼。
“過去一畝地要下300斤種薯,現在80斤就夠了,產量還翻了一番。”專業技術員李占清的指尖在顯微鏡下舞動,剝離出的無病毒莖尖被送入恒溫培養箱,40天后將長成脫毒原種。
在產業園的另一翼,雜交油菜制種基地正上演著同樣令人振奮的突破。鮮為人知的是,一項項突破性技術背后,是互助縣“院士工作站+產業學院+新型經營主體”的聯合攻關體系在發力。
7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在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2025油菜品比試驗五號區查看油菜長勢。“最新的研究顯示,低芥酸的菜籽油最有益于人類健康。每天多吃5克的菜籽油、橄欖油、豆油,死亡率分別降低15%、8%和7%。”王漢中說。
近年來,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借助九三學社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平臺優勢,按照“引進一名產業專家、組建一個人才團隊、培育一支本土隊伍、提升一項特色產業”的“四個一”工作思路,組建油菜、馬鈴薯、蠶豆、小麥、蔬菜等7支專家團隊,積極引進推廣優勢品種。園區特聘中國科學院王漢中院士為全縣農業發展首席顧問,引進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80個,各類作物良種化率達98%,馬鈴薯脫毒化率和油菜雜交化率均達100%。
互助縣獨特的高原冷涼氣候與天然隔離屏障,使這里成為占據全國春油菜區85%市場份額的“黃金地帶”。每到秋季,近百臺聯合收割機在此集結,將飽滿的雜交油菜種子運往北方春播區,累計供種面積超過1億畝。

智慧躍遷 數字技術重構高原生產圖景
在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巨型屏幕上,14.5公里外的東山鄉馬鈴薯基地的畫面實時躍動。
“指揮中心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產業園范圍內安裝8個物聯網監測點,主要包含氣象、墑情、苗情、蟲情等,為生產決策執行提供數據支持。”互助縣智慧農業平臺與基地建設項目負責人周長獻說,通過田間農情信息自動采集和精準作業系統,實現了農業智能裝備的集成應用與示范推廣,全面提高了產業園農業智能化生產水平。
另一頭,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卓扎灘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既是現代綠色農業的展示窗口,也是產業園的核心板塊之一。
“基地里的1700畝土地主要開展馬鈴薯、油菜、蠶豆等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和展示。自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以來,我們配套了高標準農田灌溉水利設施、無人機駕駛拖拉機、智慧農業導航等新技術、新裝備,為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青海豐之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試驗與示范,基地重點集成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地膜覆蓋、全程機械化耕作等綜合配套技術,推動主導產業基地向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方向邁進。
科技賦能 “互助模式”的啟示與回響
“產業園區規劃了‘一心、二帶、三區、多基地’,包括科技創新與加工物流核心、高原特色現代制種產業帶、北部雜交油菜標準化種植核心片區、南部馬鈴薯商品薯規模化種植片區、東部旱作農業高標準集成示范片區等多個板塊。”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品牌建設專班辦公室負責人劉應林說,園區遵循“基地支撐、園區建設、集群發展”的思路,高規格編制建設規劃,加速科技轉化與主導產業集群發展。
隨著園區創建深入推進,一大批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轉化為農業現代化的新動能:“油菜—馬鈴薯”“小麥—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輪作方式因地制宜落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攻克旱作油菜、馬鈴薯生產“卡脖子”技術12項;示范區內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7%、油菜達74%,摸索出適配青海淺山區油菜、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的“互助模式”……
“下一步,互助縣將繼續完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生產精準化和智能化,流通信息化、產業融合化發展,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胡志橋說。
當無人機掠過金色油菜花海,當組培苗在智能溫室舒展新葉,互助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實踐早已超越單一技術突破的范疇。從脫毒種薯的“基因革命”到數字平臺的“系統升級”,從三產融合的“價值躍遷”到創新生態的“要素重組”,科技已然成為高原農業破局的關鍵變量。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帶動互助縣約3萬名農民就業增收,村集體經濟年收益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超60%。這組數字背后,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范式,是“小農戶”與“大市場”精準對接的轉型路徑,更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哲學。
微評
連續四期的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巡禮系列報道已圓滿落幕。回顧這組報道的采寫歷程,記者每次深入互助縣采訪,都深切感慨于在互助縣委、縣政府的科學引領與精準施策下,產業園始終保持著探索創新的活力——從特色產業的提質升級到產業鏈條的延伸拓展,從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到農旅融合的多元實踐,每一步突破都彰顯著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的決心與智慧,也讓人們看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圖景。
當產業園的建設邁入更深層次的攻堅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持續深化的改革舉措與不斷積聚的發展動能加持下,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必將孕育出更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成果。而那些在探索中積累的經驗、沉淀的智慧,也將成為照亮更多地區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的星火,讓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在更廣闊的土地上徐徐鋪展。
(來源:西海都市報)